当前位置:首页 > 未命名 > 正文内容

300元/千字 |《读者·原创版》2021年2月征文:哪儿是你的生财之道

萧十1狼3年前 (2021-02-02)未命名1538
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 AI飞升笔记 ,获取AI写作助手工具,提高生产力。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礼记·大学》中有一句话:“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简单翻译,创造财富有一条原则:生产财富的人多,耗用财富的人少;管理财富的人勤快,使用财富的人适度;这样,财富就会长久地保持充足了。


可如今这句话让人看起来或许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物质极大丰富的当下,每一块钱都有它的归处,而这无数个归处,却也是支撑社会进步,建构生活和填补每个人内心欲望的组成单位。吃、穿、用、行,2500年前的曾子老先生绝不可能想到,这四样在人们依然能读其著作之时,已然被丰富成何种地步,但也是这时,“长久地保持充足的财富”对于99%的人来说,都仿若天书之中的愿望。


那么,为了保持这奢求不至于压垮我们的生活,我们只能对于天平另一头的欲望作以调整,这或许也是人一生极尽忙碌的唯一动能。“90后”不买基金就和朋友们找不到共同话题,“60后”日日考虑既定的退休金怎样能让自己开心又不麻烦儿女,理财,一下子弥平了30年的巨大鸿沟,世间怕是再无一物有此力量了。


这令人惊讶之事足可以成为本月的征文话题了吧!如此,2021年新年伊始,就让我们聊一聊你的理财之道和欲望,是如何平衡于左右肩头,与你走过这些岁月时光的。


稿件要求



1.以“哪儿是你的生财道”为主题,讲述你或你最熟悉的人的理财之道的故事。

2.字数:3000字以内为宜,也欢迎500字左右的小短文,讲述清故事即可。 

3.我们将从投稿中选出1-3篇优秀作品,并为作者送出《读者·原创版》文创团队出品的精美礼品一份。

4.优秀作品将有机会在《读者•原创版》杂志中刊登。一经刊用,即付稿酬300元/千字。

5.投稿信箱:yczhengwen@qq.com   请在稿件中注明联系方式(电话、地址、姓名等),以便我们与你取得联系。

6.征稿截止日期:2021年2月25日。

7. 获奖名单及下月征文主题将在2021年3月1日公布。





#月度征文# 1月主题——颠覆纪

获奖名单公布:



《拉姆离开了》 

秦卓丽


两年前,我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一款类似微博的印度社区APP的运营。我所在的团队负责印度创作者的招募和培养。拉姆一度是我对接的粉丝最多的“创作者”。


当时我们的产品仍在起步期,暂时无法付费引入创作者,距离实践内容变现也相当遥远,所以从外部招募较成熟的创作者很困难,毕竟鲜有人仅为着内容创作的热情或信息共享的情怀、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持续不断地进行免费内容创作,更别提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新兴平台输出内容。所以我们当时的创作者招募思路之一,是从我们产品内部已有的、活跃的内容上传者中,挖掘内容相对优质的用户,再把他们作为创作者潜力股去培养。


挖掘过程刚一启动,一个名叫拉姆的账号立刻出现在我们面前。拉姆在我们APP中有最多的关注者,他自发帖以来,持续不断地大量更新,所上传的内容全是笑话和段子,每个帖子都有大量的点赞、转发、下载等用户互动。他就是我们要找的站内潜力股!


于是,我联系了拉姆并进行了简要说明。拉姆又惊又喜,立马打来视频电话,想要看看我这个第一个和他的世界产生联系的外国人的面孔、听听一个中国女孩讲他的语言。在我接通后,他那边的信号一直断断续续,我不停地问“你还在线吗”,持续的屏幕卡顿和垃圾画质也让我没法看清这个小伙子到底长什么样,我感觉自己身在4G时代而他停留在2G时代。挂断后,我说:“可惜你那边网络不好,不然我们可以通过视频更方便地沟通”。拉姆回复道:“视频本来就这样,没关系!我已经很开心了!”呵,确实,拉姆用一连串表示兴奋的表情符号狂轰滥炸了对话框,那喜悦与激动简直要穿屏袭来。

……

机缘巧合下,拉姆接触到我们的APP。一开始,他只是在看别人发的内容,觉得有点意思;很快,他也开始上传内容。拉姆振奋了:第一次发帖竟然有数百个点赞和评论!当拉姆看到自己上传的内容被喜欢、被评论,他好像亲耳听到了这些人的欢呼鼓掌,他似乎发现了让自己成为男主角的魔力,于是他开始了内容搬运之旅。随着互动的增加、关注数的增长,拉姆觉得自己出名了,他向上万个人分享着快乐,上万个人成了他的粉丝!不断增长的数字就像燃料一样驱动着他这台搬运机器,他自豪地对我说:你们这个APP里,我的粉丝数现在是最多的!我当然知道这数据有很大的水分,但此时,我告诉他这个,又有什么意义呢?他发来的消息中字里行间透露着王者般的胜利与荣耀。


对于拉姆来说,幸福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我们APP逐渐开始打击搬运、限制拉姆类账号的流量,以便扶持真正的原创优质作者。这项政策执行还没几天,我就开始大清早或深夜里频繁地收到拉姆发来的质问消息:“为什么我的粉丝上万、但发的笑话却只有几百人看过?”“为什么最近我发的笑话明明更好笑、点赞和评论却越来越少?”“为什么我发的更多了、但我的粉丝却不像以前那样增长了呢?”“你说说我应该怎么做?”在他那满屏的问号、感叹号和愤怒表情面前,我的官方式回答显得苍白无力,毕竟他不是原创作者,我也无能为力。


没过多久,拉姆离开了。他在我们APP的账号成了死亡账号。


拉姆离开后,我常常会想起我们有交集的这两三个月,会想这段时光中,他究竟是如何生活的?对他来说,我们的APP又意味着什么?

……

后来,我有时会去拉姆的账号下面看一眼,当然,总是不出意料地没有人催更,没有人好奇拉姆去了哪。我总是臆想着,当拉姆从数字神坛跌下后,或许他只鄙夷地回头瞥了一眼那高度,便扬长而去,狠狠地啐了一口:有个屁用!我想,拉姆大概不会认真去思考自己如何陷入了搭建数字神坛的漩涡,以及这个数字神坛对于自己究竟有何意义,他可能只会转战另一个战场,去为新的数字神坛而奋斗,期待着终有一天能够皇天不负有心人,另一个线上世界里,人们能够慧眼识英雄。


拉姆之前,我看到,互联网把内容和消费者便捷、高效地连接起来,内容消费者获得感兴趣的内容;内容生产者得到关注,内容变现,收获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的成就;互联网让人们用更好的方式发现了更大的世界。拉姆之后,我更看到,不谙互联网规则的乡村青年,深陷社交媒体漩涡,流连于线上虚拟梦境,迷失了线下真实生活,他们似乎被互联网拘囿于更小的世界而不自知;又或是有些青年,虽自知不该沉湎线上,但面对现实又不知所措,无意识地拒绝去面对和经历真实的痛苦,于是又心甘情愿地缩进简单舒适的线上世界,哪怕这个世界依旧会以痛苦收场。



《离天堂更近》

关洱


12月末,我在一堂讲座上见到了尼尔森。

他是一个三十八岁的美国人,在中国当记者已逾十年。

“我关注的是中国的扶贫问题,”他温和地笑,“还有自然灾害。”

美国人,中国扶贫。我的目光从电脑上与讲座无关的页面上收束,终于落到他脸上。

尼尔森说自己在求学时代一心想做战地记者,中东拉美或非洲,总之从未考虑过亚洲,更不提中国。来中国于他而言完全是机缘巧合,尼尔森并未细说,只说自己留在中国的原因,是2008年四川那场撕裂地表的灾难。

汶川大地震。

地震发生时,尼尔森本该在汶川附近进行采访。但因日程冲突,汶川之行被延后,他躲过了那场天灾。在接到地震消息后,他立即赴往震区,在那里看见断壁残垣,阴翳的天空下淌着血泥交织的污水。

或许他也本该是受难的一员。

“我觉得愧疚。”尼尔森说,是这份愧疚让他留了下来。

“我在震区度过了自己的生日。没有什么生日是比在死者之间度过更令人印象深刻的了。”尼尔森说这句话的时候,我看见他的眼角因回忆挤出细密纹路,“我在那里亲眼看到中国军队将废墟下的人救出来,把他们从黑暗的地狱中带离,来到了一个更接近天堂的地方。”

他说的是“closer to heaven”,整场讲座里他一直反复提及这个词组。他说中国做了许多让人们“离天堂更近”的事,比如有一年他在青海一个贫困县,那里一入夜就被茫茫夜色吞噬,黛色的群山在朦胧星光下起伏,因为当地不通电。县里只有一所学校,学生的“宿舍”就是躺在支棱起来的床板上,冰冷的帐篷里孩子们挤在一起取暖,有人会借着铁路隧道透过来的零星白光看书。

……

尼尔森还提到中国农民的创造性,他们利用网络,利用直播,村长乡长带着农民齐卖货。他去采访一个百香果果农,女人在直播软件上小有名气,直播地点就在自己的种植大棚中央,一张桌子,打光灯,一部手机,直播开关一按,她就成了无数百香果涌向全国人果篮之间的关键闸口。

“她很自信地说给她多少百香果,她就能卖出多少。”尼尔森脸上有一丝叹服,“即使是几吨货,她也可以在一天之内全部卖出去。”

他在果园里看着阳光落在树叶上,顺着叶脉滑落,凝聚在叶尖,金色的一滴。

这样的金色在张家口也曾倒映在尼尔森的眼睛里。这个少雨的城市因雪场被人们关注,但它的太阳能发电厂同样是当地人的致富密码。发电厂负责人对尼尔森说:“以前有人说我们这里只有阳光,那么我们现在就能把阳光变成金子。”

……

象牙塔里的我未曾想过,时代颠覆,从黑暗到光明,从地狱到天堂,其中经历过怎样的阵痛又孕育着何种希望。扶贫是多么大的一个词语,它不适合承载在一个人的头上,一个单篇的故事里,但它又是暗红的底色,像勃勃跳动的地脉,将每个人裹挟在其中。

讲座最后有人提起丁真,那个四川理塘的藏族少年,他与他身后整个理塘文旅引起了全网关注,人们喜欢他,对滋养他的家乡也感到好奇。飞机或高铁,他们去到那个想象中美好干净的异域,那里有丁真,有大好风光。其实背后还有无数为扶贫事业作出贡献的理塘扶贫干部。

丁真走红后,有人发现在一篇名为《然日卡村的希望》的文章中,出现了幼年丁真的照片。那张照片是然日卡村小学的课堂一景,作者写“然日卡村从来没有通过电。这里除了牧场,基本没有其他的经济产业”,公益组织的人带去了国旗、铅笔和作业本,孩子们高兴坏了,但“让我们没想到的是,他们没有卷笔刀,看着漂亮的铅笔却无法使用”。照片里,丁真微张着嘴,懵懂好奇地往前探着身子,白色天光从窗外落进来,照亮这个孩子的额角与鼻尖。当时的他们可能从未想过,九年后这个男孩会用一部手机,一个抖音账号,成为拉动理塘旅游经济的扶贫代表人物之一。

从扶贫对象到拉动扶贫的代表,这种身份的颠覆,像一场奇妙的反哺。

“丁真是一个缩影。”尼尔森说,“他是中国扶贫事业的缩影。”

我们看见这个缩影,又一次走进它背后所折射出的庞大又具体的事业中去。




扫码关注了解更多


投稿客

微信号 : 投稿客

投稿邮箱:tougaoke@qq.com

“在看”我吗?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投稿客

投稿赚钱: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 AI飞升笔记 获取AI写作助手工具

本文链接:https://zwqs.org/post/853.html

分享给朋友: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